缅怀革命先辈、体验粮食生产、走进中国“智造”……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双语实验中学的队员们在多元多彩的校外研学实践中,感受日新月异的幸福生活。
· 重温红色记忆 ·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伴随悠扬的歌声,2201中队的队员们,在辅导员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湖南党史陈列馆。
步入展厅,映入眼帘的是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的大型伟人半身雕塑。这座名为“潇湘魂”的伟人塑像亲切、伟岸,引得队员们纷纷注目,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湖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也是人民军队诞生的重要摇篮。”跟随讲解员阿姨的步伐,湖南党史的脉络细节在队员们脑海中逐渐清晰。
一件件令人震撼的实物、一幅幅泛黄的照片、一段段弥足珍贵的文字、一处处波澜壮阔的场景,背后都有动人的故事。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它们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史在三湘大地的生动缩影,默默诉说着风雨飘摇、战火纷飞的革命岁月。
队员高心莲由衷感叹:“‘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正是无数革命先辈的一路奋斗拼搏,才换来我们如今的国富民安!”
忆前人,思今日和平得之艰难。参观过程中,队员们对中国共产党带领国家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艰辛历程有了深刻理解,也为建党以来所取得的成就深感自豪。
“今天在陈列馆,我深刻体会到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多么来之不易。作为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我们更要珍惜当下,奋力拼搏,创造新的辉煌。”笔记本上,队员袁悦迪写下此行的感悟。
· 世界新纪录 1603.9公斤! ·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作为粮食作物中的“主力军”,一株水稻如何承载悠久的农耕文明?农业科学家们又经历过哪些艰辛探索?
怀着对中华文化的敬畏,对袁隆平爷爷的崇敬,以及对杂交水稻的好奇,2118中队的队员们走进了隆平水稻博物馆。一部中华民族不断开拓、垦植、成长和进步的史诗正徐徐展开。
以万年前湖南道县的“玉蟾岩水稻遗存”为原点,队员们一路向先秦、魏汉、宋明、近现代稻作追溯,详细了解中国水稻的种植历史和稻风民俗。而现代科技造就的新型水稻和新型耕作方式,更是令大家叹为观止。
“插秧、趟稻、庆丰收……没想到,平日里我们都熟悉的水稻,竟蕴藏着那么多知识点和文化故事。”其间,队员们认真听,仔细记,在听与看之中,感慨中华文明的璀璨夺目。
探寻近代中国水稻育种的创新发展,增产理念贯穿始终。在袁隆平与杂交水稻陈列厅里,队员们目睹了中国杂交水稻从“三系法”的首次提出,到双季亩产1603.9公斤的世界新纪录。见证了以袁隆平爷爷为首的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汗水、初心与使命。
袁爷爷刻苦钻研的探索精神,几十年如一日的坚韧定力,以及他“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的梦想,坚定了队员们奋斗的决心,更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这是袁爷爷勉励我们的话语。种子孕育着希望,蕴含着生生不息的力量。”队员邓淼说,“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要以袁爷爷为榜样,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
凝望手捧金黄禾苗的袁隆平铜像,队员们百感交集,只能以深深的鞠躬,寄托对袁爷爷无尽的哀思和敬意。
· 颠覆认知的“黑科技” ·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为近距离感受科技创新的魅力,2215中队组织开展以“走进中国‘智造’ 致敬匠心”为主题的远大科技园研学活动。
在远大科技园中,有不用耗电,却能为100万立方米地域供冷、供热、供水的巨大中央空调机组;有可以集中查看各地设施运作情况的全球监控中心;还有能过滤掉空气中99.9%PM2.5的洁净新风机……这些以往只在科幻电影中出现的“黑科技”,纷纷来到了现实,来到了每一位队员的眼前。
在专业技术人员的耐心解答下,队员们虽然了解了这些“黑科技”的运转原理,但内心的激动仍旧难以平复。队员贺峙睿说:“这些技术颠覆了我们对科技的认知。讲解过程中,大家都瞪大眼睛,竖起耳朵,生怕错过一个字,无不投射出对知识的渴望,对未知事物的好奇。”
前面登场的“黑科技”让人意犹未尽,只用19天就建成的57层超高建筑——J57小天城,更是再一次让队员们感受到了祖国创新建设的丰硕成果。
“十年磨一剑,一天建十层。” 随着内部工作人员的详细讲解,这栋大楼建筑风格上的别出心裁,和它在高层建筑中的独特之处被逐一揭开。全楼由远大自主研发的不锈钢芯板拼装而成,不掺杂一点水泥。可实现楼内建筑垃圾0废弃、5倍节省能源、9度抗震、超长使用寿命……
一项项令人惊讶的数据,都在点滴中反映出中国企业对待环境和科研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队员们既为领先国内、乃至世界的先进工艺所震撼,更在内心深处种下了热爱科学的种子。
队员杨曜端说:“科学家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使我叹服,今后,我也要秉持这样的创新精神,不断汲取科学知识,为实现科技强国的梦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读书!”